11月16日,“@武漢·2025 方力鈞:一個人的藝術史Ⅱ”展覽在洪山區武漢創意天地合美術館正式拉開帷幕。本次展覽系統性地梳理並呈現了著名當代藝術家方力鈞跨越四十餘年的藝術創作歷程,通過豐富的文獻與作品,引領觀眾深入其獨特的藝術世界。



展覽由合美術館主辦,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當代藝術院、當代藝術檔案庫等單位共同協辦,合美術館創辦人黃立平擔任策展人,開幕式吸引了全國眾多藝術界專家學者及嘉賓齊聚現場。


策展人黃立平在致辭中回顧了合美術館持續11年聚焦藝術家個案研究的學術定位。他表示,方力鈞是館方重點關注的藝術個案,此次展覽是對2017年北京民生美術館“一個人的藝術史”的延續與深化。他認為,美術館與藝術家應形成良性互動,相互成就,共同促進藝術生態發展,當代藝術史的書寫不應僅回顧過去,更需由親歷者與觀察者共同參與構建。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從文化傳播角度分享了觀展感受。他對方力鈞作品中藴含的“情與義”表示深受觸動,認為優秀的藝術作品能跨越語言與信仰的界限,引發廣泛共鳴。他指出,方力鈞以個人不懈努力,在過去三十多年間,為中國文化“走出去”開拓了具有啓示性的路徑。
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主席楊曉陽則將方力鈞置於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脈絡中予以解讀。他將藝術創作者分為四類,並認為方力鈞屬於“衝擊極限的探索者”。楊曉陽表示,“方力鈞現象”是改革開放後中國藝術發展的一個縮影,其創作實踐在中國當代藝術國際化進程中,代表着中國與國際藝術對話的前沿姿態。



藝術家方力鈞本人則以“沙粒”為喻,形容藝術探索如同點滴積累的過程。他談到,每一次真誠的合作與相遇,都如同為藝術世界增添一顆獨特的沙粒,使其日益豐盈,此次與合美術館的合作亦然。
據悉,本次展覽將展至2026年5月14日。展覽通過文獻、手稿、作品等多元形式,系統梳理了方力鈞從早期圓明園到宋莊,從國內走向國際的藝術軌跡,全面呈現其創作中所藴含的強烈時代氣息,以及對中國社會變遷所做出的生動視覺記錄。


展览现场
作為一個以“文獻”為“證據”的展覽,現場展出了大量泛黃的素描、未完成的手稿、靈感筆記、展覽海報、出版物及歷史圖片。這些珍貴的資料共同構成了時代的“見證底稿”,向觀眾揭示出那些經典圖像如何從一絲靈感、一次頓悟或一段情感中萌芽,最終凝結成為具有象徵意義的時代符號。
藝術家方力鈞:中國畫研究院學術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