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史·兩卷》+當代卷(60年代至2025)編委會。

顧問:丁紹光、連輯、劉國松、劉巨德、田黎明、袁運生
主任委員:劉偉冬
艾森·洛佩斯-瓦雷拉(Asun López-Varela 西班牙)、柯孟德(Christophe Comentale 法國)、弗朗西斯科·布拉內利(Francesco Buranelli 意大利)、瑪麗·羅蕾亞(Marie Laureillard)、皮道堅、陶詠白、王端廷、夏可君、楊佴旻、楊衞、楊小濱(台北)、張子康、周旭君、朱青生、莊司達(日本)
主編:劉偉冬
副主編:王鑫
編輯:龐海追,河北美術學院講師、袁騰雲,巴拿馬大學孔子學院教師
策劃:楊佴旻
關於再編中國繪畫史
長久以來,通行的中國繪畫史多以「混編」方式呈現。將文人畫與專業畫家的創作並置於同一敘述框架,使兩者在審美旨趣、創作目的與技法傳承上的差異,難以在歷史紋理中得到清晰辨析。新編《中國繪畫史》旨在重新梳理中國繪畫的內在系譜與知識邏輯,把混編的中國繪畫史分為兩卷,即文人卷,畫家卷+當代卷(上世紀60年代至2025)。
此種分類並非簡單的技術性處理,而是希望讀者能更具體理解「專業繪畫」與「業餘創作」在審美訓練、文化背景與技法系統上的差異,還原各種創作背後的脈絡條件,使「畫外功夫」的得失更具分析意義。
在編排上,當代卷將專章呈現1960年代以降的創作實況,與傳統繪畫體系形成清晰區隔,強調當代社會與文化結構變遷所帶來的審美轉向。至於「傳統兩卷」,本次編纂將以中國近現代最具代表性的繪畫史著作為主要參考,選取其「經典敘述版本」,僅作分類與結構之調整,不作史料增刪。
1.陳師曾的《中國繪畫史》
1922年濟南講座記錄稿,由俞錕整理。內容涵蓋三代至清代,為中國最早的繪畫通史之一。
2.潘天壽的《中國繪畫史》
初版於1926年。該書系統梳理了從遠古至清代,中國5000年繪畫的跨度,涵蓋24朝1600餘位畫家。
3.王伯敏的《中國繪畫史》
1965年完成書稿,1982年出版。以嚴謹史料與明晰架構著稱,是影響深遠的繪畫史教材。
4.高居翰的《圖説中國繪畫史》
1960年英文初版。由作品入手解析歷史脈絡,強調圖像與視覺證據的關係,是國際漢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本書的編纂工作尚在起步階段,我們期待各界專家學者不吝指教,並共同推動中國繪畫史研究的深化與更新。
編委會郵箱: inkwashinstitute@outlook.com
中國畫研究院
中國畫研究中心
2025年11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