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運生:失序與並存
Yuan Yunsheng: Disorder and Coexistence
2025.10.31 – 12.10
策展人:崔燦燦
Curator: Cui Cancan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北京第二空間
Tang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2nd Space
2025年10月31日,袁運生先生個展“失序與並存”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798第二空間隆重開幕。開幕日嘉賓雲集,人潮湧動,以觀袁先生跨五十餘年藝術生涯的創作與實踐。


展覽現場
不同於聚焦藝術家顯赫成就的常規回顧展,本次展覽以“尋找標誌性時刻前後的細微鋪墊與後續故事”為核心視角,將時間標尺對準 1979 年前後的關鍵創作階段,通過五個單元的敍事結構,解鎖袁運生藝術生涯中那些看似 “無關緊要” 卻意義深遠的探索瞬間。

《磁州窯瓶花卉》,布面油畫,60×73cm,1975

《雲南植物寫生之三》,紙本鋼筆,28×109cm,1978
萌芽與鋪墊(1970 年代):突破桎梏的早期探索
展覽開篇即揭示了袁運生藝術風格的早期萌芽。1970 年代初在長春創作的《磁州窯瓶花卉》《長春植物園》等作品,以絢爛色彩與生活化主題突破了當時主流現實主義的桎梏,既顯露對印象派與現代主義的濃厚興趣,又暗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其中《長春植物園》中自由生長的藤蔓,被視作藝術家困境中對生命自由的精神嚮往。1972 年的《長春南湖公園》更以馬奈式的日常場景描繪,成為 1970 年代中國少有的現代生活圖景記錄。1978 年雲南寫生系列則構成了 1979 年經典作品《潑水節 — 生命的讚歌》的創作前奏,《雲南植物寫生之三》中交錯的根莖枝葉,不僅展現了雨林萬物互聯的生態,更隱喻着其藝術風格從碎片化探索到成熟的孕育過程。
多元與張力(1979-1980 年):機場壁畫外的風格實驗
1979 年的機場壁畫確立了袁運生的藝術地位,而展覽第二單元則呈現了他同期的多元探索。1980 年創作的《生命之歌》與十餘件彩繪瓷盤,以自由恣意的筆觸顯現出與大型壁畫截然不同的創作狀態,其造型與色彩律動堪比畢加索、馬蒂斯的作品,印證了他 “藝術無國界” 的創作立場。《少年》《相思》兩件水墨作品則暴露了藝術家內心的躁動與張力,預示着其後續表現主義風格的爆發,而 2015 年創作的《憐愛》作為呼應作品懸掛高處,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

《生命之歌》,紙本彩墨,104×100cm,1980
蜕變與融合(1982 年後):赴美交流中的東西對話
第三單元以 1980 年的《失序》為起點,追溯袁運生赴美后的藝術蜕變。這幅融合立體主義與塞尚痕跡的作品,記錄了他早年對西方藝術 “碎片化” 的理解。1982 年赴美后,他探訪德庫寧、勞申伯格等數十位西方藝術家工作室,成為首位與西方戰後藝術直接對話的中國藝術家。1985 年的素描草稿、1990 年的色粉畫及 1994 年的《神殤》等作品,展現了他對西方現代主義語言從研習到精通的過程,而《時間》《人世》《九重》等成熟之作,則以東方宇宙觀詮釋西方藝術形式,實現了 “以東方凝視西方,以西方創造東方” 的創作突破。創作跨度長達 24 年的《愛慕》更直觀呈現了其認知不斷迭代的藝術歷程。
關懷與昇華(2000 年後):現實批判與晚年藝術沉澱
展覽第四單元通過 2001 年創作的《饕餮》與《牌局》,揭示了袁運生藝術的現實關懷維度。這兩件帶有明顯現實主義色彩的作品,以扭曲的人物形象與戲劇性構圖,批判了消費主義下的都市慾望,形成獨屬於他的 “魔幻現實主義” 風格,展現了現代主義形式與現實敍事的巧妙融合。
最後的展廳中,90 年代紙本水墨與 2017 年新作構成鮮明對比。90 年代的《變相圖之一》以強勁交錯的線條打破傳統水墨程式,盡顯表現主義張力;而 2017 年的《小火車》則以簡約筆觸與留白手法,流露晚年藝術家的寧靜與童真,完成了從“做加法”到 “做減法” 的創作昇華。畫作中穿越山巒的小火車,恰似他藝術道路的隱喻——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找到獨特路徑。

《小火車》,布面油畫,300×300cm(300×150cm×2),2017
作為 1937 年出生的資深藝術家,袁運生的創作始終與時代同頻。從 1957 年下放勞動到 1979 年引發爭議的機場壁畫,從 1982 年赴美交流到 1996 年回國推動美術教育改革,他以 “追索民族藝術的真精神” 為理念,在油畫民族化與現代性探索中開闢了獨特道路。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言:“在這個世界上,不應總跟着人家後面走”,這種文化自覺貫穿其創作始終。
關於藝術家

攝影:王瑞
袁運生,1937年4月4日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196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董希文工作室。1957年被劃為“右派”雙橋農場勞動改造,1962年畢業創作《水鄉的記憶》因現代主義風格引發爭議,後被分配至吉林省長春市工人文化宮工作18年。
1978年赴雲南西雙版納寫生,袁運生髮現了最適合描繪這片土地的抓手——線條。在勾勒線條時,他感受到的不僅是自然,也是一種揮灑生命慾望的自由。談及白描,袁運生説:“我不愛畫底稿,是心裏有一個藍圖,再一邊畫一邊去發展,這個比較有意思,因為對自己是個考驗。” 他的作品《雲南白描寫生集》以其線條的節奏和韻律轟動了美術界。
袁運生1979年參與首都機場壁畫創作,代表作《潑水節——生命的讚歌》因現代裝飾風格與對裸體人像的描繪引發了社會爭議。對那個年代的袁運生而言,這既是一種藝術表達,也是對既往觀念的挑戰。“要畫沐浴的場景,人是不能穿着衣服的。更重要的是我覺得人體不應該是禁閉的。” 這幅作品與此前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寫實主義表現語言大相徑庭,是中國藝術家在形式語言的探索上邁出的關鍵一步,也被視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重要文化事件。
1980年,袁運生調至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工作。1982應邀訪美,任教於哈佛大學等高校。1988年起定居紐約成為職業藝術家,與美國藝術家如德庫寧、勞申伯格等深入交流。1996年受靳尚誼邀請回國,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四畫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推動中國傳統雕塑復刻與本土藝術教育體系構建。袁運生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併為國家重大課題“重建中國美術教育體系”責任人;獲“國家特殊貢獻教授”榮譽。
通過其諸多代表作,如《運糧》(中央美術學院藏)、彩墨:《寞》(泰康美術館藏)、《搏》(龍美術館藏)黑白水墨及白描:《雲南白描寫生集》、《無字碑》(龍美術館藏)等,袁運生強調了中國文化自信與本土審美傳承。他堅持“走中國之路”的藝術理念,提出“追索民族藝術的真精神”,主張從本土文化中汲取養分,其創作與教育實踐推動了中國現代藝術與傳統美學的對話,被視為文化自信與藝術創新的代表人物。
